【范例精选】2020年考研政治试题演练(4)

2019年08月28日 来源:来学网

【摘要】考研政治虽然相比于专业课要轻松许多,但是对于背书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复习时一定要下一番功夫,不可掉以轻心,下面为大家整理考研政治的相关习题,请大家配合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首诗说明

  A.主体能够建构客体

  B.意识决定物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应该一致

  C.意识的差异性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D.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3.2014年以来,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由于火候、时间掌握等原因,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5%-10%,全程自动化控制程序,除了能保障菜肴准时出锅,还具有油烟低、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这说明

  A.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B.实践工具可以强化人某一方面的能力

  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D.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4.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

  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7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

  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D.认识来源于实践

  8 .“见多识广”这一成语包含的道理是

  A.认识源于实践

  B.认识指导实践

  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9.19世纪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路易斯·巴斯德的这句名言强调了

  A.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C. 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

  D. 既要善于观察事物,又要善于思考问题

  10. 当我们在书上看到动物、植物等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11.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

  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

  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

  12.“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D.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且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1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对没有对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B.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C.人的感觉是包含理性的感觉

  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

  14.“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在这个命题指出,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指明的哲学原理是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B.理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C.意识具有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 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是“经验论”学派的代表,主张“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两大对立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6.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联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

  A.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B.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

  C.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

  17.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D.真理是多元的

  18.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19.人为什么打哈欠?解释很多,似乎没有一种经得起严格的科学审查。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2014年7月29日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阐释。一种说法是,打哈欠能促进颌、颈和窦的血流,在吸进一大口气时带走热量,从而给脑部降温。反对意见则指出,热天打哈欠不如冷天频繁。还有一种假设认为,打哈欠充当身体活跃起来的信号,是让我们保持警惕的方式,但这一假设又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明。上述现象说明。

  A.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封闭式的循环

  B.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直线式的前进

  C.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D. 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企图发现“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的过程

  20.科学家牛顿曾有一度是热心股民。他经过精确研究和计算后,投入全部资金,买了当时一家热门的股票。短短数月,股价飞涨,最高曾涨到8倍,牛顿喜不自胜。不久,风云突变,一夜之间,股票泡沫突然引爆,牛顿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脱身,全部砸了进去,股市给贪心的牛顿开了个大玩笑。最后,他只好无奈地感叹:“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牛顿炒股的失败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A. 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B. 不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 往往是一次性完成的

  D. 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21.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想,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认识活动中

  A.实践的重要性

  B.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C.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D.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22.“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23.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

  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C.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事物

  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

  24.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价值是主观的

  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2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6.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27.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8.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在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这说明

  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

  D.真理是相对的

  29.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

  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B.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

  C.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

  1.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水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的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 .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 .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

  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5.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时绘制的原始地图,简单、粗糙,空间范围有限,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以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孩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7.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

  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

  8.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蜜蜂”的行为体现了

  A.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B. 获取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C. 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D.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20世纪20年代,有党的干部问农民:“你要革命吗?”农民回答:“是的”。干部再问:“你是怎么革命呢?”农民说:“杀尽土豪劣绅!”在这里,原本中性的“土豪”一词与“劣绅”并列了。近年来,“土豪”一词再次现身,并成为高频词汇。今天的“土豪”,其实重点并不是“豪”,而是“土”,例如:这家伙真土豪,但也太没有品味了。“土豪”一词含义的变化说明

  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

  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0.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

  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4.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可以截然分开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下列名言正确地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是

  A熟知不等于真知

  B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C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D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6.我们看一个名胜古迹,直接感觉起来很一般,但是有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或导游讲解后,会觉得这些地方让人肃然起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

  A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C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D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

  17.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表明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

  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19 .砒霜,即三氧化二坤,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人们谈到砒霜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毒药,电影、电视剧中也有大量砒霜作为致命毒药使用的场景,然而我国医生发现三氧化二坤可以治疗白血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这表明

  A.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B.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C.熟知不等于真知,科学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理性认识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20 .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1.“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发展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

  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

  22.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不适合。这个事例说明

  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

  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

  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24.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

  B.真理具有反复性、周期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

  25.钱学森在年轻时研究某个航空难题,曾经反复推敲,前后写了5份演算文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每次都推倒重来,直到第5次,才感到满意。文稿总共800多页,但是发表的文章却只有10页。当他把第5次文稿装入文档袋后,正在封面上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但是他又很快意识到不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一事例说明

  A.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D.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6.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今年开展一项调查发现,48%的美国人认为幽灵存在。现代科学家没有太多地探究这个话题,但的确存在几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一种解释与次声有关,这种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可能源于风暴甚至家用设备,它会振动人体器官使人们感觉不安,还可能干扰视觉让人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另一种看法认为,气流或许会制造“冷点”,让人们以为是幽灵的征兆;最后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人看到幽灵或许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幻觉。至今科学未能对之作出完全的解释。对上述现象,下列选项中认识正确的是

  A.世界是不能完全被人认识的

  B.未知世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世界是完全不能被人认识的

  D.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7.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8.“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段话体现了

  A. 事物质的多样性

  B. 事物量的多样性

  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 事物价值的多样性

  29.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B.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C.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D.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30.“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

  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

  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D.成功的实践必然遵循真理尺度,但不一定符合价值尺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认识的本质

  【解析】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个客体的反映会因主体认识的差别有所不同。对于同是秋天,有的人是悲观的看法, 而有的人是主观的看法,故此题选D。主体可以选择、建构客体信息,但不能建构客体,故A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会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故B错误。意识的差异性,取决与认识主体观点、角度、立场等的不同,不是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故C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B。

  2.【答案】C

  【考点】认识的基本规律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所以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文盲”的定义也在不断修改,故此题选C。确定事物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认识主体,故A错误。B选项是联系的观点,本身表述无误,但与题干无关,故不选;D选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本身表述无误,但与题干无关。

  3.【答案】B

  【考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解析】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由三要素构成:主体、客体和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这些工具可以强化或者提高人某一方面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炒菜机器人,这个中介工具可以提高人们炒菜的能力,故此题选B。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机器人不是真正的人,故A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通过指导实践改造物质,但不能直接创造物质,故C错误。D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目中未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此题选B。

  4.【答案】C

  【考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有四点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题干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强调实践的作用,即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标准,故此题选C。ABD选项本身无误,但与题意无关,故不选。综上所述,此题选C。

  5.【答案】B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解析】“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是指先天生理素质的差别,“鸿沟”是指人的才能的差别,“分工”的不同是指后天实践的差别。人的才能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故A错误,B正确。人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社会政治地位对人的才能具有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6.【答案】C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理论是高级形式的认识,它不是物质,故A错误;实践不一定是由理论指导,认识也可以指导实践,故B错误;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顺利展开,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的发展,题干说到“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变成物质的力量”意理论通过指导实践,把精神层面的东西变为物质的力量,故C正确。D选项本身表述错误,实践和理论不是一个层面的。综上所述,此题选D。

  7.【答案】D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只有登高山,才知道天的高度;只有亲临深渊,才知道地的厚度。即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没有可比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B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C选项错在“总是”,认识在实践后产生,但是却可以指导后续的实践,故不选。综上所述,此题选D。

  8 .【答案】A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见多知广”的意思是:见过的经历的多了,认识就能宽广渊博。故此题选A。BCD本身表述正确,但与此意不符合。综上所述,此题选A。

  9.【答案】C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做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弄清“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的含义:人们在观察、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机遇”。在科学的实践中,“机遇”往往会成为重大发明创造的起点。但是这种机遇也不是纯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必然性的东西。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而“有准备的头脑”即指观察者具有的理性认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指观察者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丰富的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理性认识的指导,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从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的发展。故本题选C。B选项本身表述错误,不能单纯说感性还是理性是可靠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可靠的。AD选项本身错误,故此题不选。综上所述,此题选C。

  10.【答案】A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看到一个“具体概念”,指代“理性认识”,“感性的形象“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渗透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故A正确。B选项表述错误,感性认识可以转化为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能转化为感性。CD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综上所述,此题选A。

  11.【答案】B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中,“理性”指的是理性认识,“眼睛’’指的是感性认识,这句话过分强调了理性认识的作用,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故排除A选B。C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综上所述,此题选B。

  12.【答案】D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格言”指代“理性认识”,“饱经风霜的老人和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代指“感性认识”。饱经风霜的老师要比缺乏阅历的少年对这句格言的理解更为深刻,所以表明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故此题选B。认识起源于实践,故C选项表述错误。AB选项本身表述没有错误,但与题干不符。综上所述,此题选B。

  13.【答案】C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渗透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穷人和商人对景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说明穷人和商人在观察景色时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故此题选C。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B选项表述错误,意识可以对认识对象信息进行选择、重组、整合、建构,但不可以建构认识对象。D选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不选。综上所述,此题选C。

  14.【答案】A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观察”指“感性认识”“不同知识背景”指理性认识。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说明感性中渗透着理性,故A正确。BCD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综上所述,此题选A。

  15.【答案】D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解析】感性认识和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会走向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认识,不承认感性认识。或走向经验论,即只承认感性认识,不承认理性认识。故此题选D。ABC与题干无关。综上所述,此题选D。

  16.【答案】C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从古代的“阴阳失衡”到现在的数据观测,但仍不能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故此题选C。A选项表述错误,人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不断突破的;BD选项本身表述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C。

  17.【答案】B

  【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解析】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选B。A项本身表述错误,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扬弃”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C选项是主观真理论的表现之一,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D选项表述错误,真理是一元的。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综上所述,此题选B。

  18.【答案】A

  【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析】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从美国科学家发现中微子之后,人类对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后来欧洲又取得新的进展,说明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此题选A。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二者具有明确的界限,故B错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故C错误; D选项本身正确,与题干无关。综上所述,此题选A。

  19.【答案】C

  【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解析】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对“打哈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故本题排除B选C。A项表述错误,认识过程是开放的。D选项表述错误,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综上所述,此题选C。

  20.【答案】A

  【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解析】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牛顿对于股市的认识受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会出现反复曲折。故此题选A。BCD本身表述错误,故不选。综上所述,此题选A。

  21.【答案】C

  【考点】非理性因素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材料中的“想象”指非理性因素,所以此题选C。ABC三项与题干无关。综上所述,此题选C。

  22.【答案】 D

  【考点】真理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解析】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故此题选D。A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与题意无关;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故B选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故C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D。

  23.【答案】D

  【考点】真理的相对性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列宁说“人只能通过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自然界“是真理相对性的体现,故此题选D。ABC本身表述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故A错误,BC属于不可知论,故BC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D。

  24.【答案】D

  【考点】真理和谬误

  【解析】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爱迪生说“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是它意识到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故D正确。价值是指具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故A错误;B选项本身表述错误,认识有时落后于实践,有时先于实践,不是“总是”。C选项是矛盾的普遍性,本身正确,与题意无关。综上所述,此题选D。

  25.【答案】 C

  【考点】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解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诗人莱辛强调“追求”真理,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意指认识应该不断向前推移,所以此题选C。AB选项本身正确,与题意无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二者都重要,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C。

  26.【答案】B

  【考点】真理的一元性

  【解析】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虽然图中不同的人对于这幅图的定论不一,但并不是说这幅图没有真实的说法。A选项表述不全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不选;C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合;D选项表述不全面,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综上所述,此题选B。

  27.【答案】D

  【考点】真理的含义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此题选D。AC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B选项本身表述错误,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是直观反映。综上所述,此题选D。

  28.【答案】B

  【考点】真理的客观性

  【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对于真理本身来说,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对于同一个物理学规律,虽然表达形式不一,但并不否定真理的客观性,故B正确。A选项否认了真理的一元性;C选项是望文生义选项。D选项表述不全面。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综上所述,此题选B。

  29.【答案】C

  【考点】价值评价

  【解析】题干中列宁这句话表明,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故此题选C。A选项说法错误,价值评价是一种客观性的活动;B选项说法错误,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D选项表述错误,实践是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综上所述,此题选C。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合肥良学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