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习题】2019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必做考点题(6)

2019年10月18日 来源:来学网

  【例1】(2019山东)

  人类学家在有关原始民族的研究中,已反复证明这种文化比较是何等有价值。某个部落的正式习俗也许百分之九十与邻近部落相同,但却恰恰否定了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论其在整体中的比率是多么小,都可能使该民族的未来向独特的方向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在原始民族研究中,文化比较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B.临近部落的正式习俗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性区别

  C.基础性制度安排在部落的正式习俗中占比率很小

  D.基础性制度安排可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解析】1.“意在强调”为中心理解题,读文段,找中心。

  方法一:重点关注转折之后。“人类学家……相同”论述文化比较是有价值的。“但”表转折,转折之后论述似乎否定了基础性制度安排,尾句“其”指代“基础性制度安排”,转折之后论述基础性制度安排可能会使民族的未来向独特的方向发展,转折之后为重点,对应 D 项。

  方法二:借用主题词排除选项。文段通过一些指代词引出主题词“基础性制度安排”。

  A 项:(1)没有出现文段的主题词;(2)“文化比较”对应文段开头的内容,为转折前非重点的内容,排除。

  B 项:对应转折前,非重点;且没有出现转折后的核心强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排除。

  C 项:虽然“占比率很小”出现在转折之后,如“不论你长得美与丑,我都要娶你”,“不论”之后非重点,选项属于转折之后的非重点内容,排除。【选D】

  【例2】(2018浙江)

  既然密封试卷对“高考”如此之公平,范仲淹、苏颂等人又为什么反对呢?他们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就是“高考”试卷密封只看试卷优劣,不看平时德才,这与如今一些人的观点何等相似。但是,正像包拯反驳范仲淹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实际德行很难核实,何况考官未必都能以公心取人,他们“或缘其雅素,或牵于爱憎,或迫于势要,或通于贿赂”,很容易做出不公的事情,要想维护“至公”的“高考”手段,“高考”试卷密封,依然势在必行。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A.“高考”试卷密封制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B.人才的选拔要注重对德才的考察

  C.科举考官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D.相对而言“高考”试卷密封是较合理的制度

  【解析】2.“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为中心理解题。首句提出别人的观点,引出“高考密封试卷”这一话题。后文“他们的观点……相似”回答了首句的问题。“但是”表转折,转折之后论述的内容较抽象,讲解了很多事例/案例,但文段均围绕“高考试卷密封”这一核心主题词展开论述,排除 B、C 项,虽然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没有契合文段的主题。

  A 项:“不可避免的缺陷”为消极的态度,但文段转折之后提及“势在必行”,为积极/支持的态度,选项与文段的意思/感情色彩相悖,排除。

  D 项:积极的态度,为“高考试卷密封”做支撑,符合文意,当选。【选 D】

  【例3】(2018山东)

  历朝历代的皇家、文人以及社会主流,对北宋五大名窑瓷器倍加宠爱,深为以青色为基调的天然淡雅而倾倒。至今,神秘的“柴窑”未见影踪,珍稀的“汝窑”,于青色之中淡酝霞光,存世仅几十件,苏富比拍了一件,价逾千万。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成为主流,于今也备受崇尚。我们看到的许多古瓷器,仍然闪烁着青釉色的高贵,人们对其的喜爱依旧是器物审美中的主流之一。

  这段表述旨在说明:

  A.官窑瓷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B.青色对瓷器审美意义非凡

  C.色彩决定瓷器价值而非窑口

  D.古往今来瓷器备受人们喜爱

  【解析】3.“旨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一要抓重点词,二要把握文段的行文脉络。首句出现了“深为……而倾倒”侧重强调“青色”,如“后宫佳丽三千,皇帝深为咖妃倾倒”,重点强调“咖妃”。“至今……千万”论述青色的瓷器似乎很贵、很值钱,尾句论述青色为主流之一,整个文段论述“青色”对于瓷器比较重要、关键,对应 B 项。

  A 项:文段论述青色的瓷器,而非“官窑瓷器”,选项未提及文段主题词“青色”,排除。

  C 项:“色彩”包含赤橙黄绿青蓝紫,文段仅论述“青色”,选项范围扩大;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瓷器”有很多种,文段仅强调“青瓷”,选项范围扩大,排除。【选B】

  【例4】(2018国考)

  干扰致偏是对抗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的一种有效手段。精确制导武器之所以威胁巨大,关键在于能够直击要害。高精度打击的前提是弹载制导机构必须准确锁定目标,并实时接收制导修正信号。如果制导信号被压制干扰,或修正信息不准确,制导武器就无法精确命中目标,威力大打折扣。如果说传统的伪装防护技术是利用“易容术”将目标隐藏起来,干扰致偏防护技术就是给来袭导弹戴上“磨砂镜”,让其看不清、瞄不准,使制导机构沿着错误的方向偏离目标,而且这种技术对于无法转入地下的重要阵地目标的防护更具实用价值。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将“干扰致偏”最准确地概括为:

  A.伪装防护技术的“烟雾弹”

  B.导弹制导信号的“跟踪器”

  C.精确制导武器的“迷魂散”

  D.地上阵地目标的“防护伞”

  【解析】4.提问方式较特殊“可以将‘干扰致偏’最准确地概括为”,此题想要快速解题,还是有技巧的。首句引出“干扰致偏”这一手段。“精确制导……大打折扣”具体解释如何操作,即形成一种干扰。“如果……实用价值”很多同学看完文段也无法理解文段。但文段主题词之一为“干扰”,干扰的对象是“精确制导武器”,对应 C 项,“迷魂散”对应文段“让其看不清、喵不准……目标”。

  B 项:“跟踪器”与文段干扰无关,排除。

  A 项:文段干扰的对象是“精确制导武器”,而非“技术”,排除。

  D 项:选项强调有了干扰致偏的意义、作用、效果、好处,而文段强调“干扰致偏”是什么,与文意无关,排除。【选 C】

  【例5】(2019山东)

  有人说,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的不发达,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农民即便进入城市,也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城市化程度越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高,最终农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要从城市退出。可是,农村教育的落后恰恰是政府的过失,绝不能以此延缓户籍改革和城市化进程。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农村教育的不发达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程度与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成正比

  C.绝不能因农村教育落后而延缓城市化进程

  D.农村教育的落后与政府的过失有直接关系

  【解析】.“旨在强调”为中心理解题。

  方法一:传统方法,重点关注转折之后,“有人说……从城市退出”都是在解释别人的观点,即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上农村教育的不发达。尾句“可是”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转折之后“此”指代前文的内容,重点论述绝不能因为农村教育落后,延缓城市化进程,对应 C 项。

  方法二:有的同学认为转折之后还论述了“户籍改革”,如果转折之后拿捏不准,可利用“逆向思维”解题。第一步,“有人说”为别人的观点,第二步,“可是”为转折表述,满足逆向思维的两个标配,将转折前别人的观点“阻碍中国城市化……农村教育的不发达”反过来说,即不能因为农村教育落后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应 C 项。四个选项都没有“户籍改革”,因此无需纠结“户籍改革”。

  A 项:对应首句,为转折之前别人的观点,非重点,排除。

  B 项:对应“文化知识水平……程度越高”,转折之前非重点,排除。

  D 项:(1)“农村教育的落后……直接关系”与文段讨论的核心话题“中国城市化”无关,选项未提及文段的核心话题;(2)选项三观不正,“直接关系”文段未提及;(3)“直接关系”导致的结果或给出的启示也表述不明确,排除。【选 C】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合肥良学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