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饮用水卫生调查
正确答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供水卫生状况,评估饮用水水质;
2.了解水中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为防止饮用水污染、制订相关标准提供政策依据。
二、调查方法
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查阅资料,访谈相关人员,实地勘察、开展监测等手段。
1.查阅相关资料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从水利、地质、气象、规划、环保、卫生等部门及供水单位获取影响水质的本底资料及当地介水传染病的疫情资料和水性地方病资料等。
2.访谈相关人员 通过对相关部门的供、管水人员进行访谈,以了解水体周围环境卫生状况、卫生管理状况、设备设施运行状况等,并了解近期当地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如天气变化、水质感官性状发生的改变、事故性排放、施工改造、设备更新或检修、停水或停电、管水人员健康状况、有无违章操作等。同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开展与供水范围相对应的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3.实地勘查 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水体及其周围环境、供水设施设备等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实际情况是否与收集到的基本情况相符,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为确定保护方案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监测 为全面了解各种水质的基本情况及受污染状况,通过开展定期的水质、水体底质和水生生物监测,了解水体的卫生状况,及时发现水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追溯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途径,预测水污染的发展态势,判断水污染对环境生态和人群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
三、调查内容
(一)现场卫生学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收集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二次供水、分质供水等与其相关的基础资料,了解水质状况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面水卫生调查 地面水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的水,多作为饮用水的水源。
调查的内容包括:
(1)收集其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污染源资料:包括可能对地面水产生影响的企业种类、性质、规模、整体布局、企业内部布局、企业各生产车间使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副产品、工业用水水源类型、供水方式、废水排出量、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废水排放方式和流向、企业对废水回收利用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情况;
(3)沿岸的水体资源现状和水体的功能用途分布、水体水域的土地功能分区和近远期使用规划;
(4)水质背景资料及影响水体水质的其他有关资料;
(5)作为水源使用的地面水,则应主要调查取水点及水源卫生防护的执行情况。
2.地下水卫生调查地下水,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
地下水调查的内容包括:
(1)区域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
(2)区域内基本气象资料和区域内多含水层和地质阶梯、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有关资料;
(3)岩层标本和水质参数;
(4)水井的成套参数,包括井的构造、井深、井的围护结构、井水消毒方式、取水设备;
(5)水井的供水范围、覆盖人口;
(6)井附近工业、农业污染状况;
(7)其他地球化学资料;
(8)当地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等。
3.集中式供水卫生调查集中式供水: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供水形式。
集中式供水调查的内容包括:
(1)水源水类型,近期是否调整水源来源;
(2)水源上游排污情况;
(3)取水口水质监测情况;
(4)水质处理方式及工艺流程;
(5)水厂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6)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贮存间是否通风良好,有无防腐、防潮、安全规范和事故处理的应急措施以及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7)取水、输水、蓄水、净化消毒和配水过程是否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专人负责,执行情况如何;
(8)水厂是否建立了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和必要的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和人员,能否对水质进行日常性检验,并向当地卫生部门和建设部门报送监测资料;
(9)设备设施运转情况及是否出现停水、停电、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
(10)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是否取得了健康体检合格证和上岗证,发现带菌者和传染病患者是否及时调离工作;
(11)供水范围、饮用人口、供水管网的布施情况及其卫生状况和使用年限等。
4.二次供水 用水单位将来自城市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经贮存或再处理(如过滤、软化、矿化、消毒等)后,经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调查的内容包括:
(1)二次供水设施周围卫生状况:水箱间周围是否环境整洁、有无堆放杂物、有无很好的排水条件;蓄水池周围10m以内是否有渗水坑和堆放垃圾等污染源;水箱周围2m内是否有污水管线及污染物。
(2)水箱的容积设计是否超过了用户48小时的用水量,是否存在死水层。
(3)饮用水箱或蓄水池是否专用;有无渗漏。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水箱其顶部与屋顶的距离是否大于80cm;水箱人口是否有盖(或门),并有上锁装置;水箱透气管、孔是否有防护网;水箱内外是否设有爬梯。水箱是否安装在有排水条件的底盘上,水箱泄水管是否设在水箱的底部,溢水管与泄水管是否与下水管道直接连通。
(4)二次供水的输、配水管道是否与市政供水或自建供水管道直接连通,有连通时是否设置不承压水箱。二次供水管道是否与非饮用水管道连接,有无采取防污染的措施。设施管道是否与大便口(槽)、小便斗等直接连接。二次供水管线的材质、有无渗漏、使用年限等。
(5)使用的水箱材质和内壁涂料、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腐涂料,是否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批件或其他有效的卫生安全证明文件。
(6)水处理设备包括过滤、软化、净化、矿化、消毒等设备的设置情况,其运转是否正常。
(7)供水范围、饮用人口、供水管网的布施情况及其卫生状况和使用年限等。
(8)管理单位是否每年对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清洗,消毒,并对水质进行检验;有完整的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清洗计划、清洗记录、检验报告、验收记录等资料。
(9)管理单位是否制定健全的卫生制度,是否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10)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是否取得了健康体检合格证和上岗证,发现带菌者和传染病患者是否及时调离工作。
5.分质供水 分质供水系统是指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进行供水的一种系统。在一栋楼房、一个小区或一个城市内,除设有供生活用水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外,还设有供人们直接饮用的净水系统。水处理设备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将符合直接饮用标准的水通过合格输水管道送人用户,供居民直接饮用。其基本处理工艺流程为:自来水加压泵-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阳离子软水器-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机-臭氧发生器-不锈钢储水罐-变频恒压供水泵-优质供水管道。处理工艺中的各个部件在过滤一定量的水后,应及时对部件进行更换或冲洗,以保证供水水质并预防微生物在滤器上生长繁殖。
(二)水质状况调查
1.采样点的选择 水质监测应根据调查目的和不同的调查对象设置采样点。
(1)江河水系采样点的设置:在对江河水系进行监测性调查时的采样点数依河道宽度而定,较宽的河道如长江中、下游可设5个采样点(分别距两岸边50m、150m及江心处)。黄河是按断面四分法测中间三点,较小的河流可只在河中心点采样。对重要的支流入口也应采样监测。如江河水系发生污染时应设置清洁断面、污染断面和自净断面,各断面均应按照监测性调查要求设置采样点,采样深度一般在水下0.2~0.5m。
(2)湖泊、水库采样点的设置:可按不同水区设置监测断面,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污染源废水排入区等设置采样点。如有污染发生时,应在远离污染的清洁区做对照。
(3)海域采样点的设置:可根据港湾的大小、地形、潮汐、航道、污染源分布情况等,设置若干横断面及纵断面采样监测。发生污染时一般应包括污染区、自净区和对照区。
(4)地下水采样点的设置:应根据地下水流向,在地下水的下游设立若干监测井,如有污染发生时需在地下水上游设置本底对照井。
(5)集中式供水采样点的设置:一般按供水人口每2万人设1个点计算。供水人口在20万以下、100万以上时可酌情增减。采样点应设在水源水(进厂水)、出厂水及居民经常用水的地点,并应有一定的点数,一般选在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如管网末梢和陈旧部分。
(6)二次供水采样点的设置:采样点应设置在水箱进水口、水箱出水口、水箱供水末梢,如发生污染时还应设置对照水(即市政供水末梢)。
(7)分质供水采样点的设置:以每个独立供水系统为单位。应包括原水(设备进水)、成品水(设备出水)、用户点(末梢水)、回流(折返)处水样。用户点数按每2万人设1个点计算。用户点应选在管道最远盲端和分区域供水点。如发生污染时还应设置对照水(即市政供水末梢)。
2.水质检测的项目 取决于水源的来源、用途、监测目的及水体污染状况等。
(1)江河水系、湖泊、水库、海域及地下水:日常监测性调查,应包括能反映水质自然性状的指标如水温、浑浊度、色度、pH、总硬度等,一般卫生学指标如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指标如挥发酚类化合物、氰化物、汞、砷等。在进行专题调查时,除一般监测项目外,还应选择特异的监测指标,如已知松花江受汞污染严重,则重点研究汞在松花江的分布和变化动态。我国挥发性酚、氰化物、汞、铬作为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但随着监测工作的深入,也扩大到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2)集中式供水:在进行监测性调查时应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进行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的检测。
(3)二次供水:二次供水中色度、浊度、嗅味及肉眼可见物、pH、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余氯为必测项目;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水箱材质可将总硬度、氯化物、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铁、锰、铅、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等作为选测项目。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4)分质供水:水处理设备的处理工艺决定出水水质,水质检测项目由处理工艺决定。但其出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3.采样时间和次数
(1)江河水系、湖泊、水库、海域及地下水:如人力、条件许可,最好连续每日、每周或每季度采样,至少应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各采样一次,每次连续2~3天。采样前数日及采样时应避开雨天,以免水样被稀释。
(2)集中式供水:应每月采样一次。
(3)二次供水:应每月采样一次,且每年对二次供水水箱清洗消毒后采样一次。
(4)分质供水:应每月采样一次。
4.水样采集及样品保存方法可参阅第四篇第二章第一节中"水样品采集"部分。
(三)水源底质的监测 底质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底部的淤泥。底质中有害物质(特别是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一般能反映水源污染历史状况。有些污染物在水中含量很低而不易检出,而在底质中的含量有时可比水中高出很多倍。例如松花江某些断面的水中不易检出汞,但却能从底质中检出。因此,底质监测对于弄清有害物质对水源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生生物的监测 水环境是水生生物生长、栖息和繁殖的场所。水污染可影响到水的生态系统,使生物的种群、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生物习性、生长繁殖甚至遗传特性等发生改变。因此,通过生物监测有助于判断水污染状况和污染物毒性的大小。
(五)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饮用水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一般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规定调查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抽样方法、样本大小等。由于水中污染物浓度一般较低,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多为长期、缓慢的过程,且人们对污染物效应的敏感性不同,故在研究饮用水污染对健康影响时,应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现场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通过收集当地居民的疾病资料,与其他条件类似的非污染区居民健康状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水污染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
1.水质污染区域内居民健康损害的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当某一区域供水水质发生改变并造成危害时,应及时根据有关医疗单位初诊病例及入户调查情况进行病症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分析,并与对照区比较,计算病症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判断饮水污染引起居民发病率增高的可能性。
2.通过采集特定居民的排泄物(呕吐物、粪便等)、血液、乳液、头发、指甲等样品进行检测,了解污染物在体内蓄积情况,并可对对照组同时进行采样分析。
3.进行病因、死因分析 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查找有统计学意义的病因、死因。
四、资料分析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对所调查水质形成单指标评价及总体评价结论;同时将检测结果与所调查水质或供水系统的背景资料或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全面报告水质现状。
水质检测数据丰富时,可进行水质动态分析,建立水质变化模型,及时了解水质变化规律,分析可能出现的水质异常状况,在水质超标前作出预测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水质异常导致的供水困难;同时,及时发现水质指标超标状况,提出分级预警,避免及减少因水质恶化导致的健康危害。
五、报告撰写
(一)调查背景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
(二)调查方法
1.采样点的选择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4.数据处理与分析
5.质量控制
(三)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描述
2.调查表的调查结果
3.水质检测结果
4.人体污染物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测定结果
5.水质污染与健康是否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