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2019年4月15日15时10分左右,A有限公司四车间地下室,在冷媒系统管道改造过程中,发生重大着火中毒事故,造成10人死亡、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67万元,A公司现有员工2360人。
A公司拟对-15℃冷媒系统进行管道改造,改造实施内容包括3台立式泵移位、相应管道移位焊接、水箱及管道保温,不涉及压力管道。项目预算45000元,施工单位为B公司。
为补充缓蚀剂等添加剂,A公司购入C公司的冷媒增效剂(袋装、25kg/袋);其中48袋由四车间领用后放置在四车间南侧与六车间之间的过道内。2019年春节前,四车间副主任组织员工将冷媒增效剂搬运到地下室内室,放置在1号、2号冷媒槽附近的塑料托盘上。
2019年2月13日、B公司对外来施工人员进行了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事故中死亡的7名外来施工人员中,有1人未参加培训考核。
2019年4月14日周日,A公司安排对四车间地下室冷媒管道系统进行改造
8点50分左右,四车间副主任甲到现场,向施工人员口头交代具体改造工作之后离开现场。9点左右,四车间工段长乙填写二级动火证和临时用电许可证,由四车间安排一名未参加培训的新员工丙进行监护。
中午就餐结束后,下午14点开始作业,但是四车间监护人丙未在场,现场正在进行焊接作业,也未进行气体检测。
15点10分左右,甲在到车间检查结束后,转身离开地下室内室时,听见作业区域有异常声音,看到堆放冷媒增效剂的位置上方冒出火光,随即产生爆燃,黄色烟雾迅速弥漫。甲立即跑出地下室并立即打电话向厂长报告,企业立即组织应急救援。
公司消防队带着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赶到现场。消防队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身绑绳索进入作业区域救援。半小时后,陆续搜救出来的10人中,8人当场死亡,2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2名搜救人员因空气呼吸器佩戴不规范受烟雾熏呛受伤送医院治疗。
根据案例回答问题
1、分析该事故的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
2、结合题意,简述本次事故中该公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简述A公司某药剂车间生产现场应配备的应急物资清单?
4、简述作业前,应对参加特殊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5、简述本次动火过程前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1.(1)直接原因:改造作业过程中,违规进行动火作业,引燃现场的堆放的冷媒增效剂,放出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现场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2)间接原因:
1)未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危险化学品管理不到位。
3)未将地下室纳入有限空间管理,未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证。
4)作业前风险分析不到位、没有识别出施工作业现场存放的冷媒增效剂的风险危害因素;
5)对特殊作业安全管理不到位,票证管理混乱;特殊作业审批把关不严,未严格按照流程审批,动火作业未清理周
边易燃物。
6)对改造项目管理不规范,没有制定规范的施工方案和安全作业方案。
7)对外包施工队伍管理不到位,对外来承包施工队伍安全生产条件和资质审查把关不严,日常管理不到位。
8)人员培训不到位,本次事故遇难人员中有1名外来施工人员未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9)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救援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进入事故现场时佩戴空气呼吸器不规范。
2.
1)有1人未参加培训考核,现场监护人员没有发现并阻止其进入施工现场。
2)四车间副主任甲向施工人员口头交代具体改造工作之后离开现场,未做详细的施工交底
3)监护人员丙未接受公司的培训直接上岗,不具备相应的技能。
4)地下室作业时未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证。
5)周日办理二级动火不符合,节假日应升级管理。
6)部分救援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救人时出现中毒现象。
7)监护人员丙未在场实施监护,而作业未停止,监护不到位。
8)安全责任制未建立,也未有效落实。
9)现场安全检查不到位,发现隐患未及时整改。
10)风险辨识不到位,未识别出动火作业的相关风险。
11)现场管理混乱。
3.:(1)正压式呼吸器;(2)化学防护服(3)过滤式防毒面具;(4)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5)防爆手电筒;(6)防爆对讲机;(7)急救包或急救箱;(8)吸附材料或堵漏材料;(9)洗消设施或清洗剂;(10)应急工具箱;(11)灭火器;(13)消防带,消防斧;(14)安全警示带等。
4.
1)有关作业的安全规章制度。
2)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害因素及相应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3)作业过程使用的个体防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4)事故的预防、避险、逃生、自救及互救等知识。
5)相关的事故案例及经验、教训。
5.
1)动火前应清除现场一切可燃物,并准备好相应的消防器材。
2)作业前按要求进行气体分析,合格后方可作业;
3)若作业中断时间超过1h,需要继续动火,应再次进行动火分析;
4)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按规定着装及佩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
5)动火点周围设置安全警戒带,确保非相关人员禁止入内。
6)作业现场配备相应的应急器材及急救器材,并确保其安全可靠
7)加强现场通风,必要时采取机械通风方式
案例专训(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