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痹证概念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合肥良学教育痹证概念
1各家学说:
A《内经》: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2又有五痹之分及与五脏关系—骨痹、脉痹、筋痹、肌痹、皮痹。“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3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B张仲景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
C朱丹溪有“痛风”之名。(格致余论)
D王肯堂有“鹤膝风”、“鼓槌风”之名。《证治准绳》(王焘—白虎病)。
在治疗方面:
E李中梓《医宗必读》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F叶天士主张:痹久入络—用活血化瘀重用虫类的治疗方法。
2病证特点: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
3病因病机:内因久病劳逸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另外饮食外伤--痰浊血瘀等有关)—导致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4病位: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与肝肾关系密切。
5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痛与不痛。
6辨证要点:辨虚实。
A实证—辨1行痹—关节酸痛游走不定。2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3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4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疼痛。5痰阻—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6瘀阻—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
B虚证—痹证日久耗气血损脏腑。1气血亏虚—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乏力肌肉萎缩。2肾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3肝肾阴虚—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
7病证治则:祛邪通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通络。补肝肾益气血。)
8病证分治:
A风寒湿痹—基本方为蠲痹汤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或宣痹达经汤。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或温经通痹汤或乌附麻辛桂姜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B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热毒炽盛伤津者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或犀角散)。
C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或补肾祛寒治 汤或独活寄生汤。(桃红饮。多处关节肿大刺痛者宣痹化瘀涤痰汤)。(痹)
D肝肾两亏、气血亏虚—基本方为独活寄生汤。
1肾阳虚—补血荣筋丸合阳和汤或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气血并补荣筋汤)。
2肝肾阴虚—补血荣筋丸合河车大造丸或加龟甲、熟地、女贞子。
(D)气血亏虚—气血并补荣筋汤。
E痹舍于心—炙甘草汤。
9预防调护:
A:1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2汗出时切勿当风贪凉或乘热浴冷,要更换衣被。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B:1积极治疗防止传变。2病入脏或较重者应卧床休息。3长期卧床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常变换体位。4保持乐观,摄入富有营养、易消化饮食。
10病证转归:日久不愈可转为脏腑痹,心痹最为常见。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