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郁证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合肥良学教育郁证
1各家学说:
A《金匮要略》提出“脏躁”“梅核气”两郁;立“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
B《丹溪心法》提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立“六郁汤”“越鞠丸”。
C明。《医学正传》首倡“郁证”病名。
2病证特点: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
3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
4病困病机:情志与体质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5病证鉴别:
A梅核气与喉痹—有无情志变化。
B梅核气与噎膈—有无吞咽困难。
C脏躁与癫病—神志失常是否间歇发作,能否自行缓解。
6辨证要点:
A辨脏腑与六郁:肝(气、火、血)脾(痰、食、湿)心(气虚、阴虚)。
B辨虚实:六郁属实,心气、心脾、心肾、心肝不足属虚。
7病证治则:调畅气机怡情易性。(疏通气机)
8病证分治:
A气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苔薄腻脉弦—柴胡疏肝散(可常服越鞠丸)。
B火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头痛目赤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火热伤阴者—滋水清肝饮)。
C血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或身体某部发冷或发热,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血腑逐瘀汤。
D痰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半夏厚朴汤(痰热者—温胆汤加黄芩、贝母、瓜蒌皮。)
E脏躁—精神恍惚心悸易怒善哭欲悲,重则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淡脉弦—甘麦大枣汤(喘促气逆者—合五磨饮子)。
F心脾两虚—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神疲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归脾汤。
G阴虚—1肝阴虚有火者—滋水清肝饮2心阴虚者—天王补心丹,3心肾不交者—合交泰丸。4心肾阴虚者—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9病证转归:癫病。
10预防调护:
A正确面对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
B医护人员要详细了解病史,正确引导,取得病人信任。
C解除病因,树立信心,做好精神治疗工作。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