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痰饮概念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合肥良学教育痰饮
1各家学说:
A《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据水饮停留部位不同可分为:停留胃肠—痰饮,水流胁下—悬饮,淫溢四肢—溢饮,支撑胸肺—支饮;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2病证特点:1胃中有振水声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2胸胁胀满疼痛。3肢体沉重浮肿恶寒无汗,4咳喘痰多遇寒即发。
3病位:肺脾肾三焦密切相关,脾最为重要。
4病因病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过度致(肺、脾、肾)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停积某部。(脏气不足,中阳素虚为其基础)。
5病证鉴别:
A悬饮与胸痹—胸痹胸痛在心前区,突然性,历时短,休息或用药可缓解;而悬饮胸痛在两侧,肋间饱满呼吸加重,持续不解。
B溢饮与风水证—与表虚(汗出恶风)有异。
6辨证要点:
A辨类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B辨标本主次—阳气不足为本,水饮停留为标。
7病证治则:温化。
8病证分治:
痰饮:
A脾阳虚弱—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气短少食便糖,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B饮留胃肠—心下坚满自利利后反快但续坚满,或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苔腻脉沉弦或伏—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汤。
悬饮:
A邪犯胸肺—寒热往来或发热汗出不解,咳嗽气急胸胁刺痛转侧加重,口苦咽干苔白或黄脉弦数—和解宜利—柴枳半夏汤(高热咳嗽气粗去柴胡合麻杏甘石汤)。
B饮停胸胁—胸胁咳唾引痛喘不能卧,胁肋保满,苔白脉沉弦或弦滑—泻 肺祛饮—椒目瓜蒌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C络气不和—胸胁如灼如刺闷而不舒,经久不愈,苔薄质黯脉弦—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D阴虚内热—咳呛时作久病不复,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小数—滋阴清热—沙参麦门冬汤合泻白散。
溢饮:
表寒里饮—恶寒无汗,身体困重甚则浮肿或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苔白脉弦紧—发表化饮—小青龙汤(饮化热者—大青龙汤)。
支饮:
A寒饮伏肺—咳喘痰多白沫遇寒即发甚则面浮跗肿—宜肺化饮—小青龙汤(体虚无表证者--苓甘五味姜辛汤,邪实正虚饮郁化热者—木防已汤。饮多寒少无表证者—葶苈大枣泻肺汤。饮郁化热伤阴者—麦门冬汤加瓜蒌、川贝母、木防已、海蛤粉)
B脾肾阳虚—喘促动则为甚,食少痰多畏寒肢冷足跗浮肿,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而滑—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如脐下悸吐涎沫头昏眩—饮邪上逆—五苓散。)
9预防调护: 1平时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2饮食清淡忌甘肥生冷3戒烟酒4劳逸适度。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