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血证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合肥良学教育血证
1各家学说:
A《医学正传》首先提出“血证”之名。
B《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吐血三法—1宜行血不宜止血2宜补肝不宜伐肝3宜降气不宜降火。
C《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与“气伤”两类。
D《血证论》(清。唐宗海)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2病证特点:各种出血。
3病位:在血分,与五脏六腑有关。
4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燥邪2肝气郁结气郁化火3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或生气无源4劳欲久病气阴两伤或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致==火热(实虚火)--迫血妄行与气虚--不能摄血,另加瘀阻--血不循经。
5病证鉴别:
A咳血与吐血—咳血色红痰中带血,吐血色暗便黑。
B便血与痢疾—有无里急后重脓血相兼。
C尿血与石淋—有无排尿中断痛有砂石。
D尿血与血淋—有无尿痛。
6辨证要点:1辨出血部位(病证)2辨脏腑部位3辨虚实。
7病证治则:1治火(清热泻火、滋阴降火)2治气(理气降气、补气益气3治血(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8病证分治:
1鼻衄—肺、胃、肝。
A 热邪犯肺—鼻衄,口干咽燥伴身热恶风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B胃热炽盛—鼻衄,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C肝火上炎—鼻衄,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红脉弦数—龙胆泻肝汤或栀子清肝汤。
D气血亏虚—鼻衄,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心悸少寐,舌淡脉细弱—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胃肠及肾。
A胃火炽盛—齿衄,齿龈红肿疼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B阴虚火旺—齿衄,遇劳即发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地黄丸或滋水清肝饮或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肺。
A燥热伤肺—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红少津脉数—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B肝火犯肺—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C阴虚肺热—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合十灰散。
4吐血—胃。
A胃热壅盛—脘腹胀闷嘈杂不适吐血,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B肝火犯胃—吐血,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红绛脉弦数—龙胆泻肝汤。
C气虚血溢—吐血时轻时重绵绵不止,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胃肠。
A肠道湿热—便血红稠,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B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神疲食少面色蒌黄,舌淡脉细—益气摄血—归脾汤。
C脾胃虚寒—便血紫暗色黑,腹隐痛畏寒喜温面色无华便糖,知淡脉细—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肾与膀胱。
A下焦湿热—尿黄尿热尿血色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舌红脉数—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B肾虚火旺—尿赤带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潮热,舌红脉细数—知柏地黄丸。
C脾不统血—久病尿血,食少神疲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D肾气不固—久病尿血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舌淡脉细弱—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7肌衄—四肢。
A血热妄行—皮下青紫,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或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
B阴虚火旺—皮下青紫时止时发,颧红心烦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C气不摄血—反复青紫经久不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补气摄血—归脾汤。
9病证转归:
1外感新病易治,内伤久病难治。2量少则轻量多则危。3出血伴发热脉数者难治。
10预防调护: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2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 之品、戒烟酒。3避免情志过极。4注意休息,重者严密观察。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