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消渴概念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合肥良学教育消渴
1各家学说:
A《素问.奇病论》首见消渴之名。
B《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消渴之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
C《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D《圣济总录》:“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E《证治要诀》戴思恭明确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F《医学心悟》:“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治上消—二冬汤主之。治中消。。。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2病证特点: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
3病位:肺胃肾,关健在肾。
4病因病机:禀赋、饮食、情志、劳欲致—阴虚燥热。
5病证鉴别:
A口渴—见于外感热证,但无多食多尿消瘦。
B瘿病—共见多食消瘦但瘿病有颈前瘿肿并伴有心悸眼突。
6辨证要点:
A辨病位—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
B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何者为主。
7病证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8病证分治:
上消:
肺热伤津—渴而多饮,烦热多汗,舌红干苔薄黄脉洪数—消渴方。(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二冬汤。燥热者苔黄燥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中消:
A胃热炽盛—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有力—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大便秘结者—增液承气汤。
B气阴亏虚—口渴引饮,能食便糖或少食乏力消瘦,苔干脉弱—七味白术散。(神疲乏力少食便糖者—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
下消:
A肾阴虚—尿多混浊如脂或尿甜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地黄丸(头晕耳鸣者—杞菊地黄丸。阴虚火旺者—知柏地黄丸。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生脉散加天门冬、鳖甲、龟甲)。
B阴阳两虚—注便混浊如脂,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金匮肾气丸(阴阳气血俱虚—鹿茸丸。五更泻者—合四神丸)。
另外1瘀血阻滞者—血府逐瘀汤。2并白内障、雀盲、耳聋者—杞菊地黄丸或羊肝丸或明目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3痈疽—初起—五味消毒饮;成脓—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4肢体麻木者---黄芪六一汤或四物汤)。
9病证转归:肺痨、雀目、白内障、痈疽疮疖、耳鸣耳聋、中风、胸痹、神昏、厥证、水肿、肢麻,脱疽等。
10预防调护:
A饮食:限制粮食、油脂摄入,忌食糖类,定时定量进餐。
B戒烟酒、浓茶、咖啡等。
C保持情志平和。
D起居有时。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