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精选】2020年初级药师考试《药理学》章节练习题(九)
2020年01月19日 来源:来学网第九节局部麻醉药
一、A1
1、丁卡因不能应用的局部麻醉方式是
A、表面麻醉
B、浸润麻醉
C、传导麻醉
D、腰麻
E、硬膜外麻醉
2、下列局部麻醉方法中,不应用普鲁卡因的是
A、浸润麻醉
B、传导麻醉
C、蛛网膜下隙麻醉
D、硬膜外麻醉
E、表面麻醉
3、适用于腹部和下肢手术的麻醉方式是
A、表面麻醉
B、传导麻醉
C、浸润麻醉
D、蛛网膜下隙麻醉(腰麻)
E、硬膜外麻醉
4、局麻药的作用机制是
A、阻断K+外流,阻碍神经细胞膜去极化
B、阻碍Ca2+内流,阻碍神经细胞膜去极化
C、促进Cl-内流,使神经细胞膜超极化
D、阻碍Na+内流,阻碍神经细胞膜去极化
E、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冲动的传递
5、效价强度最低的局部麻醉药是
A、普鲁卡因
B、丁卡因
C、利多卡因
D、布比卡因
E、硫喷妥钠
6、延长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的常用办法是
A、注射麻黄碱
B、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C、调节药物溶液pH值
D、增加局部麻醉药浓度
E、增加局部麻醉药的用量
7、传导麻醉的概念是
A、将局部麻醉药涂于黏膜表面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B、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手术切口部位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C、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D、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外周神经干附近使其麻醉
E、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脊膜腔使神经根麻醉
8、普鲁卡因不宜用于表面麻醉的原因是
A、刺激性大
B、毒性大
C、穿透力弱
D、弥散力强
E、有局部血管扩张作用
9、下列关于利多卡因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安全范围大
B、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C、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D、可用于各种局麻给药
E、可穿透黏膜,作用比普鲁卡因快、强、持久
10、表面麻醉是
A、将局部麻醉药涂于黏膜表面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B、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手术切口部位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C、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粘膜内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D、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干附近使其麻醉
E、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脊膜腔使神经根麻醉
11、关于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下列错误的是
A、阻断钠通道,抑制除极
B、提高兴奋阈,延长不应期
C、甚至完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
D、降低静息跨膜电位
E、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12、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不包括
A、神经纤维的粗细
B、体液的pH
C、药物的浓度
D、肝脏的功能
E、血管收缩药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丁卡因主要的局部用法是:表面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所以此题选B。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普鲁卡因对黏膜的穿透力弱,需注射用于局麻,不能用于表面麻醉。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D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D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普鲁卡因麻醉强度较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都低;而硫喷妥钠属于全身麻醉药。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肾上腺素可收缩用药部位的血管,减慢药物吸收速度,既能延长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时间,又可减少吸收中毒的机会。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A是表面麻醉;B是浸润麻醉;C是蛛网膜下腔麻醉;E是硬膜外麻醉。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普鲁卡因对黏膜的穿透力弱,需注射给药才可产生局麻作用,主要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故选C。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利多卡因的药动学特点是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安全范围较大,可穿透黏膜,可用于各种局麻方法,也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过敏反应极为罕见。所以此题选B。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表面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涂于黏膜表面使神经末梢被麻醉。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局部麻醉药对任何神经都有阻断作用,阻断钠通道使兴奋阈升高、动作电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延长不应期、直至完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肝脏功能不影响局麻药的作用。此题选D。
【该题针对“局麻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合肥良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合肥良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合肥良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