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某矿井主、副井筒掘进同时到底,井筒工程结束后迅速转入井底车场施工。井底车场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图中时间单位为天)。实际施工中M工作因遇断层破碎带拖延15d,H工作因施工方案调整,工作持续时间更改为40d。
(来学网)
问题:
1.主、副井筒到底后为方便井底车场及巷道工程施工应做哪些工作?
2.指出该井底车场施工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并计算工期。
3.M工作的拖延对总工期有何影响?
4.H工作施工方案的调整对紧后工作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问题1
【参考答案】
应立即进行主、副井底短路贯通,为井底车场及巷道施工创造条件:包括加大提升能力、改善通风条件、布置排水设备、设置临时电力供应以及增加安全出口。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工程条件、施工环境的特点,及主副井到底后,工程施工将由立井施工转入平巷施工,工作面的数量、排矸方式、材料的运输方式、井下工作施工的动力需求以及工作面涌水的排放和安全管理的要求等各方面与立井施工的需要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主副井到底后的工作安排应以方便井底车场及巷道施工、为其施工创造条件为出发点进行分析,这些工作包括:
(1)主副井井底短路贯通。
主副井底到底后,提升方式将由吊桶提升改为罐笼提升,为此需要先行短路贯通。另外,通风方式也将由单个井筒独头掘进通风方式改为一个井筒进风、另一井筒出风的方式,这也需要短路贯通。所以主副井井底短路贯通是主副井到底后的首要工作。
(2)提升方式的改变。
主副井井筒施工阶段采用吊桶提升,当转入井底施工井底车场和巷道工程时,由于采用矿车轨道运输,因此,这时要采用罐笼的提升方式。这是第一,其次是吊桶的提升能力较小,无法满足转入井底车场施工后多工作面施工时辅助运输(材料运输、矸石运输及人员上下)的需要,而罐笼的提升能力大。基于这两点,需要对提升方式进行转换,及在主副井到底后适当时间进行改绞施工。
一般的改绞方式是主井提升改为临时罐笼,之后附近进行永久装备施工。
(3)调整通风方式,改善井底的通风条件。
主副井到底后,随着施工的不断推进,井底的通风将随时进行调整。在主副井井底短路贯通之前,需要在两个井底合适位置布置局扇,为短路贯通施工工作面供风;主副井短路贯通后,将通风方式调整为一个井筒进风,另一井筒出风。这样井下工作面的通风条件将大为改善,从而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4)布置排水设备。
主副井到底、转入平巷进行短路贯通之前,工作面涌水可继续排入井底,并继续使用各个井筒原的排水设备排水。主副井短路贯通后,需要根据井底车场及巷道工作面涌水量大小设置临时水仓,并拆除副井内的排水管路和水泵,保留主井内的排水管路,将吊泵改为卧泵,以满足井底车场排水的需要。
(5)设置临时电力供应站。
随着井底车场及巷道工程施工作业面的增加,以及排水设备的安设,井底用电的需求明显提高,因此,在主副井到底后适当的时间,具备条件(由安设变电所空间)时,就要井底设置临时变电所,井底车场及巷道工程施工提供动力。
(6)增加安全出口。
施工安全是矿业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同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矿井应当有两个安全出口。为此,在主副井井底短路贯通后,需在主井、副井设置安全通道。
综上,在解答本题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井筒转入平巷施工的要求出发,考虑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进行井底车场和巷道工程的施工。即从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就能达到正确答案。
【考点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点是:立井井筒到底后转入井底车场和巷道工程的施工组织中的工作内容。这是矿业工程井巷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提升运输、供电、通风、排水和施工安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立井转入井底车场巷道施工阶段介于矿井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之间,一般称为井筒井巷工程过渡期间的施工组织。
在分析解答这个问题时,需要结合立井井筒施工的特点和井底车场巷道工程施工的特点,以为井底巷道工程的展开创造施工条件为目标来安排井筒到底后的工作。
立井到底转入平巷施工后,施工作业方式最大的改变就是提升方式的改变,即由吊桶提升改为罐笼提升,称之为改绞。而进行改绞首先需要主副井筒井底先行短路贯通,在主副井短路贯通完成后,即可进行主井临时改绞,此时副井继续承担井下施工的提升任务,待主井完成临时罐笼装备后,再拆除副井井筒施工阶段使用的提升设施,进入副井永久装备。
然后是井下通风方式的改变。井筒施工阶段工作面的通风采用压入式、抽出式,或混合式通风,而转入井底车场后,需要根据施工井下的不同阶段,调整通风方式,分为主副井短路贯通前的通风、主副井贯通后的通风。其目标是保证井下个工作面的新鲜风量需要。
显然可以进一步想到,随着井底巷道工程的展开,工作面的增加,需要的动力(包括电力和压风动力)也随之增加;工作面涌水量增大,需要设置排水设施;同时根据安全规程的规定需要增加安全出口。
可以看出,对问题的回答过程是一个以满足井底车场和巷道工程施工需要为目标的逻辑推理过程,通过分析、推理可以准确把握过渡期的主要工作内容。
问题2
【参考答案】
该车场施工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是:
①→③→⑤→(或B→E→I→N)。
工期190d。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遵循以下思路:
(1)首先需要确定网络从起点到终点共有几条线路,然后分别计算每一条线路的长度。
(2)所有线路长度计算完毕后,比较各个线路长度的大小,线路长度最大的,即为该网络的关键线路。
(3)关键线路的长度即为计算工期。
问题所给网络自起点至终点共有12条线路。分别是ACGK、ADK、ADHL、ADHN、AEIN、AFJMN、BCGK、BDK、BDHL、BDHN、BEIN、BFJMN。
然后分别计算其线路长度。
线路ACGK的长度为:15+20+30+30=95(d)
线路ADK的长度为:15+30+30=75(d)
线路ADHL的长度为:15+30+25+30=100(d)
线路ADHN的长度为:15+30+25+90=160(d)
线路AEIN的长度为:15+20+60+90=185(d)
线路AFJMN的长度为:15+20+35+15+90=175(d)
线路BCGK的长度为:20+20+30+30=100(d)
线路BDK的长度为:20+30+30=80(d)
线路BDHL的长度为:20+30+25+30=105(d)
线路BDHN的长度为:20+30+25+90=165(d)
线路BEIN的长度为:20+20+60+90=190(d)
线路BFJMN的长度为:20+20+35+15+90=180(d)
比较可知:最长路径长度为190d。故关键线路为BEIN,工程工期为190d。
需要注意的是:
(1)网络中关键线路可能不止一条。
(2)计算线路长度过程中,一定要从起点出发,自左向右到终点结束,分别计算出每一条线路上各个工序持续时间的和,即线路的长度。
【考点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点主要是:关键线路的概念、线路或路径长度的概念以及工期的概念。在双代号网络中,从网络的起点出发至汇点(或终点)有多条线路或路径,每一条路径由多个工作组成。要确定关键线路以及项目工期,需要掌握这些概念。
(1)路径长度是网络计划中从起点至终点(也称汇点)所经过的线路(路径)上各个工作持续时间的和。
(2)工期的概念。本题所涉及的工期实际为计算工期,即网络计划关键线路的长度。
显然,如果没有掌握其含义,自然无法确定关键线路。
对于线路长度的计算,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手算方法,适宜于工序较少、节点不多的网络计划。另一种是采用计算机计划网络计算方法,适合于工序多、网络关系复杂的大型工程网络计划的计算。本题采用手工计算方法,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问题3
【参考答案】
因M工作的影响导致总工期拖延5d。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具体思路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按M工作是否处在关键线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其具体方法是:
(1)检查M工作是否处于关键线路上,如果是,期延误必然导致总工期的延误。
(2)如果M工作处于非关键线路上,此时需要判断M工作的延误时间是否超过了该工作的总时差,如果超过,则会造成总工期的延误;否则,不会影响总工期。
(3)或者,当M工作处于非关键线路上时,将M工作延误后的持续时间作为该工作的时间代入网络,重新计算M工作所在线路的长度,如果新的长度超过原关键线路长度,则表明M的延误造成总工期延误,M线路的新长度与原关键线路长度之差即为其对总工期的影响大小。反之,则不会对总工期造成影响。
第二种方法:重新计算关键线路方法。其思路是将受影响变化后的工作的持续时间带入网络,并计算变化路径的长度,将结果与原计划关键线路长度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1)首先分别确定M工作、H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并将新的时间写入网络计划。
有背景资料可知,施工中M工作因遇断层破碎带拖延15d,H工作因施工方案调整,工作持续时间更改为40d。因此M、H两项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分别为:
M工作:15+15=30d;H工作:40d。
(2)重新计算M、H所在路径的路径长度。
M工作所在路径AFJMN、BFJMN的长度分别为:
AFJMN:15+20+35+30+90=190(d)
BFIMN:20+20+35+30+90=195(d)
H工作所在路径ADHL、BDHL、ADHN、BDHN的长度分别为:
ADHL:15+30+40+30=115(d)
BDHL:20+30+40+30=120(d)
ADHN:15+30+40+90=175(d)
BDHN:20+30+40+90=180(d)
(3)找出路径长度变化后的这6条路径中长度最大的,并与原计划网络的关键路径进行比较,如果新的路径长度未超过原计划网络关键线路长度,则总工期未受影响;反之,如果新的即变化后的路径长度大于原计划网络关键线路长度,则这条新的最长路径即为网络的关键线路,总工期延误,延误的时间为新关键线路长度与原网络关键线路长度之差。
据此,经对比不难发现,在M、H工作延误后,路径长度最大的为路径BFJMN,其时间为195d,大于原计划网络关键路径长度190d。
因此,BFJMN为实际施工期间的关键线路。对总工期的影响为:195-190=5d。
即因M、H两项工作的延误和调整,将使总工期延误5d。
【考点解析】
本题的考核要点是:工程网络实时过好中进度计划的动态控制。
在网络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工程条件(如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的变化,以及施工设备故障、图纸供应不及时,建设单位的要求等,均可使网络中相关工作的持续时间延长,这些情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是经常会发生的,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各种事件对网络计划的影响,需要随时监控网络计划实施过程中关键线路的变化。就需要计算各种情况发生后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是否发生改变、关键线路长度的变化有多大,以为制定保证网络进度计划工期实现的措施提供依据。这是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网路计划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借助计算机技术,随时将变化后各个工作的持续时间参数输入网络,并迅速计算出变化后的网络的关键线路,使进度控制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网络计划执行的状态,并据此提出进度计划的保证措施或纠偏措施。
问题3考察计划网络执行过程中由于某工作的延误对整个网络计划总工期影响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属于网络计划实施过程动态控制的范畴。
问题4
【参考答案】
H工作的方案调整只影响其紧后工作L的最早开始时间。对紧后工作N无影响。
【解题思路】
在网络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某工作持续时间延长对其紧后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1)延误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2)不影响其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如何做出是否影响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的判断呢?其方法是:
(1)先计算H工作的自由时差;
假设工作i-j有紧后工作j-k,则工作i-j的自由时差FF为:
FF=ES-FF=ES-(ES+D)
式中 ES--工作j-k的最早开始时间;
EF--工作i-j的最早完成时间;
ES--工作i-j的最早开始时间;
D--工作i-j的持续时间。
(2)然后用自由时差与H工作延误的时间进行比较,如果自由时差大于延误时间,则H的延误不影响其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反之,如果自由时差由于H的延误时间,则会造成其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推迟。推迟时间为这二者之差。
其具体内容涉及双代号网络时间参数的计算,可参考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内容,不再赘述。
【考点解析】
本题考察网络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因某工作持续时间延长可能造成的紧后工作影响的分析能力,属于网络计划动态管理的范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要掌握网络中工序的自由时差的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计算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