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无固定职业。
案例介绍:求助者因与女儿发生矛盾,两个多月以来烦躁、易怒,精神痛苦难以自行解脱,主动前来求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好!请问您需要我在哪方面向您提供帮助?
求助者:我最近心里烦得很,搞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心理咨询师:您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您心情烦躁吗?
求助者:我女儿最近一直和我闹别扭。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恋爱,还说17岁找男朋友不算早恋,让我不要干涉她的自由。我耐着性子跟她讲道理她不听,跟她一发火她就要离家出走……您说这都高三了,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我能不着急吗!
心理咨询师:高三对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一年,本来应该是全力以赴专心学习的时候,但她却把心思用在谈恋爱上,我能理解您现在这种着急的心情。
求助者:您真是太理解我了!高三是最关键的一年,如果不加紧学习……我们一个邻居的孩子就是因为高中谈恋爱,结果高考没考好,家里条件也不好……
心理咨询师:您说您身边就有因为早恋影响高考的事例,那您的爱人是怎么看待女儿这个问题的?他和您的意见一致吗?他一般在家里是怎么和女儿交流的?您女儿对他的劝说能听进去吗?
求助者:(沉默)……能不谈他吗?
心理咨询师:看来您和您爱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太好。如果您不想谈,我尊重您。但是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产物,您不觉得您女儿的问题正是夫妻关系造成的吗?
求助者:有可能吧!她爸爸在她小学的时候就和我离婚了。他是个毫不负责的男人,离婚前就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总以应酬多为理由在外边鬼混……离婚以后就更不关心女儿的教育问题,孩子升学、考试他不帮忙,孩子生病也不来医院照顾……有时候连要生活费都跟讨债一样……他根本就不像个父亲,对女儿就没有过什么好影响。现在想来女儿也真是挺可怜的,您说我是不是对女儿太苛刻了?我在来您这儿之前也读过一些心理学书,您说我这是不是就叫"绝对化要求"?是不是违反了"黄金规则"?
心理咨询师:您谈的好像是合理情绪疗法,我对这个疗法不是很了解。
求助者:您不了解这个疗法呀!那看来……
心理咨询师:看来我的水平不高是不是?但您问题的原因我还是清楚的!您刚才一直指责前夫不负责任、不像个父亲,那我问您: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
求助者:(沉默)……
  1. (多选)心理咨询师说"您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您心情烦躁吗?"所使用的提问方式与技术包括( )。
    A.
    (来学网)开放式提问
    B.
    (来学网)封闭式提问
    C.
    (来学网)具体化技术
    D.
    (来学网)指导性技术
  2. (单选)咨询师使用以上技术是因为该求助者( )。
    A.
    (来学网)过分概括
    B.
    (来学网)言行不一
    C.
    (来学网)问题模糊
    D.
    (来学网)概念不清
  3. (多选)心理咨询师:"高三对孩子来说……我能理解您现在这种着急的心情"。咨询师所使用的技术包括( )。
    A.
    (来学网)内容表达
    B.
    (来学网)情感表达
    C.
    (来学网)内容反应
    D.
    (来学网)情感反应
  4. (单选)"那您的爱人是怎么看待女儿这个问题的?他和您的意见一致吗?他一般在家里是怎么和女儿交流的?您女儿对他的劝说能听进去吗?"属于( )。
    A.
    (来学网)多重选择性问题
    B.
    (来学网)多重问题
    C.
    (来学网)责备性问题
    D.
    (来学网)修饰性反问
  5. (单选)求助者第一次出现的沉默可能属于( )。
    A.
    (来学网)怀疑型
    B.
    (来学网)茫然型
    C.
    (来学网)情绪型
    D.
    (来学网)反抗型
  6. (单选)"但是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产物,您不觉得您女儿的问题正是夫妻关系造成的吗?"这属于( )。
    A.
    (来学网)多重选择性问题
    B.
    (来学网)责备性问题
    C.
    (来学网)解释性问题
    D.
    (来学网)修饰性反问
  7. (多选)"有可能吧!她爸爸在她小学的时候就和我离婚了……对女儿就没有过什么好影响"。求助者的多话属于( )。
    A.
    (来学网)宣泄型
    B.
    (来学网)表现型
    C.
    (来学网)表白型
    D.
    (来学网)外向型
  8. (单选)"您说我是不是对女儿太苛刻了?我在来您这儿之前也读过一些心理学书,您说我这是不是就叫‘绝对化要求’?是不是违反了‘黄金规则’"。这段话中求助者出现的阻抗属于( )。
    A.
    (来学网)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B.
    (来学网)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C.
    (来学网)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D.
    (来学网)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9. (多选)"您刚才一直指责前夫不负责任……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这段话中咨询师使用了( )。
    A.
    (来学网)面质技术
    B.
    (来学网)责备性问题
    C.
    (来学网)内容反应技术
    D.
    (来学网)修饰性反问
  10. (多选)咨询师最后的一段话表明其没有做到( )。
    A.
    (来学网)尊重
    B.
    (来学网)真诚
    C.
    (来学网)共情
    D.
    (来学网)热情
  11. (单选)求助者最后的沉默可能属于( )。
    A.
    (来学网)怀疑型
    B.
    (来学网)茫然型
    C.
    (来学网)情绪型
    D.
    (来学网)反抗型
  12. (多选)通过对话分析,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出现的失误包括( )。
    A.
    (来学网)缺乏共情
    B.
    (来学网)没有遵循价值中立原则
    C.
    (来学网)缺少知识
    D.
    (来学网)没有严格执行保密原则
正确答案:
(1)AC
(2)C
(3)ACD
(4)B
(5)C
(6)C
(7)AC
(8)B
(9)BC
(10)ABCD
(11)C
(12)AB
答案解析:
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提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直接提问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同时,提问方式也很重要,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所谓封闭式问题,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说"您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您心情烦躁吗?"属于间接询问,也是开放式提问,同时也是一种具体化技术,具体化技术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选项D的指导性技术,作为对求助者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咨询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属于影响性技术。
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具体化技术的掌握情况。具体化技术作为参与性技术之一,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由于求助者叙述问题不具体,咨询师把握的信息很可能是模糊的、错误的,因此,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咨询师借助具体化这一咨询技术,澄清求助者所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同时,也使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促进咨询的顺利进行。当求助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咨询师应该使用具体化技术:(1)问题模糊。有些求助者因为文化程度、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等原因,可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准确的认识,甚至搞不清自身问题所在。也有些求助者不愿意谈具体问题,只愿意概括。因此求助者常常用一些含糊的、笼统的概念陈述自己的问题。(2)过分概括。即求助者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例如,把个别概括为全部,把偶然当作必然,把"一次"看成"永远"等。(3)概念不清。求助者因文化程度等原因,可能在某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与咨询师的理解不同。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说:"我最近心里烦得很,搞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表明求助者对心理问题的描述问题模糊。
3.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选项C的内容反应又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内容反应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D的情感反应则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选项B的情感表达则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高三对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一年,本来应该是全力以赴专心学习的时候,但她却把心思用在谈恋爱上",表明咨询师采用了内容表达技术和内容反应技术。而后半句的"我能理解您现在这种着急的心情",则是情感反应技术的体现(同时也是咨询师共情的表现)。注意,此处没有采用情感表达技术(如果在"我能理解您现在这种着急的心情"后加上"我也为您着急",则属于情感表达技术的运用)。
4.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凯利曾经把临床交谈中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做过如下归类:(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3)多重问题。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种问题,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会引起求助者的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提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而在咨询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以促进求助者充分地表达自我,也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封闭式提问的方式方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在本题中,咨询师对求助者,一连提出多个连珠炮性质的多重问题,可能会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5.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于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和求助者在对话中共出现了两次沉默,(1)(沉默)"……能不谈他吗?"(2)(沉默)……"。其中,第一次沉默是在咨询师向求助者询问求助者丈夫怎么看待女儿这个问题时出现的,从后面求助者的叙述中可以发现,求助者早年已经和丈夫离婚,而且求助者认为她的丈夫是个"毫不负责的男人……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总以应酬多为理由在外边鬼混",因此,求助者此时的沉默是由愤怒的情绪所致,因此,属于情绪型。而第二次沉默则是在咨询师不断地责备求助者("您刚才一直指责前夫不负责任、不像个父亲,那我问您: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所致,导致求助者羞愧地无言以对,因此,也属于情绪型。
6.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凯利曾经把临床交谈中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做过如下归类:(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3)多重问题。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种问题,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会引起求助者的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提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而在咨询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以促进求助者充分地表达自我,也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封闭式提问的方式方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在本题中,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产物"),属于解释性问题,这会导致求助者减少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对咨询的后续开展不利。此外,当咨询师与求助者观点不一致时,更不应以疑问方式反问对方("您不觉得您女儿的问题正是夫妻关系造成的吗?"),这可能会导致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
7.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产生多话的原因的掌握情况。多话是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大量叙述与咨询没有关系的内容,从而影响咨询效果、阻碍咨询进行的现象。与求助者有关的多话,可以概括为七种类型:(1)宣泄型。这类求助者只是为了宣泄一时的剧烈情绪,他们急需一个宣泄的对象,在倾诉时往往犹如倾盆大雨、排山倒海,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出来。对此类求助者,咨询师只需认真、关切地倾听即可。待求助者宣泄后,一般都会雨过天晴,心平气和下来。(2)倾吐型。此类求助者与宣泄者有些相仿,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有不快而又缺乏倾吐的对象。由于咨询师的热情、耐心、尊重,使其备受感动,倾吐的闸门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把多年来积压的大大小小的不满、烦恼、伤心都通通讲了出来。(3)癔症型。此类求助者在讲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述内容多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仔细分析,却都富有夸大色彩,而且并无多少急迫或困扰的问题,求助者似乎也没有什么需要咨询师予以帮助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注意和赞赏。(4)表现型。此类求助者总是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乃至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师品头论足,但很少谈论自己,即使谈论自己也是讲些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欣赏或重用等方面。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并不在意咨询师说什么,他们咨询的目的往往是发表意见,进行评论。(5)表白型。此类求助者知道自己正面临某方面的问题,然而,面谈时,他们一味地谈论别人的不是,总之全是别人的过错。他们来咨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6)掩饰型。这类情况需要咨询师细心观察。有些求助者不停地讲话只是为了掩盖他们被人真正了解的恐惧:他们一直在抢占讲话的机会,为了说话而说话,内心却害怕与咨询师正面交锋,害怕咨询师的发问,害怕沉默给自己带来的压迫及可能会泄露自己内心的恐慌不安。他们健谈正是内心焦虑的反映。(7)外向型。有些求助者性格外向,活泼健谈,好交朋友,尤其是在遇到一位比较喜欢的、注意倾听的咨询师时,更是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谈及夫妻关系时,触及了求助者婚姻的伤痛,因而开始大量地宣泄求助者对前夫的不满情绪,并开始一味地指责他"不负责任、不像个父亲"。因而求助者的这种多话属于宣泄型和表白型。
8.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阻抗概念的掌握情况。阻抗,本质上是对心理咨询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有三种表现形式:沉默、寡言和赘语,以沉默尤为突出。(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会谈内容的某种直接、间接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重性及其个人行为变化的阻抗,常见的形式有理论交谈(指求助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情绪发泄(指求助者对于某些咨询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谈论小事(指求助者对会谈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目的在于回避谈论、解决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这是心理咨询中最轻微的也是最不易发现的阻抗表现)和假提问题(指求助者通过向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议题或加深某种印象,这些问题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基础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等。(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该阻抗是通过求助者语言交流中不同心理活动加以体现的,它形式多样,因人而异,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其中,"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了求助者的自我反省,使其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给外界,而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它是求助者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故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助者去唤起某种痛苦记忆时,对方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遗忘。"顺从"指求助者对咨询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而且也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结果是咨询师无法为其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由于顺从所具有的隐蔽特点,常使咨询师不易发觉求助者潜在的阻抗作用。"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会谈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其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最后,"最终暴露"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和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通过谈论合理情绪疗法中的"绝对化要求"和"黄金规则"等专业术语与咨询师进行理论交谈,试图回避谈论和解决求助者面临的核心问题,因而属于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9.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而常见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面质技术作为影响性技术之一,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而选项C的内容反应技术,作为参与性技术之一,又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内容反应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选项B的责备性问题和选项D的修饰性反问则属于凯利提出的临床交谈中不适当的提问方式之一,不适当提问方式共有以下几种,分别是:(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3)多重问题。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种问题,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会引起求助者的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先对求助者的话进行概括("您刚才一直指责前夫不负责任、不像个父亲"),后对对求助者进行反问式责备("那我问您: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因此,答案应选BC。
10.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建立咨询关系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双重影响。就求助者而言,其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咨询师的反应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咨询关系。就咨询师而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以及正确的咨询理念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最后的一段对话表明:咨询师缺乏对求助者的尊重,没有做到对求助者应有的礼貌("但您问题的原因我还是清楚的!"),缺乏对求助者的热情,表现得不耐烦("看来我的水平不高,是不是?"),同时缺乏真诚,对求助者进行反问式的批评和指责("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没有做到价值中立。所有以上种种均表明咨询师没有做到对求助者的共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没有积极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求助者感到自己不被咨询师所理解,不但难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往往打击了求助者继续咨询的动机。
1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于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和求助者在对话中共出现了两次沉默:(1)(沉默)"……能不谈他吗?"(2)(沉默)……"。其中,第一次沉默是在咨询师向求助者询问求助者丈夫怎么看待女儿这个问题时出现的,从后面求助者的叙述中可以发现,求助者早年已经和丈夫离婚,而且求助者认为她的丈夫是个"毫不负责的男人……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总以应酬多为理由在外边鬼混",因此,求助者此时的沉默是由愤怒的情绪所致,因此,属于情绪型。而第二次沉默则是由咨询师不断地责备求助者("您刚才一直指责前夫不负责任、不像个父亲,那我问您: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所致,导致求助者羞愧地无言以对,因此,也属于情绪型。
1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理咨询师的职业理念与原则要求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而咨询师能否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没有做到价值中立原则,在最后一段对话中,表现得不耐烦("看来我的水平不高,是不是?"),对求助者进行反问式的批评和指责("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并表明咨询师对求助者缺乏真诚、尊重及热情,以上种种表现均表明咨询师没有做到对求助者的共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没有积极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导致咨询进程受阻或失败。